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愈淋有道,津彩纷呈丨谱就史诗——马军教授回顾血液淋巴肿瘤治疗高光时刻,指引中国创新药物发展前途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5/8 11:30:08  浏览量:623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4月14-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天津盛大召开,从领域进展、转化研究、临床实践、新药发展等多方面推动我国淋巴细胞疾病诊疗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2023年4月14-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天津盛大召开,从领域进展、转化研究、临床实践、新药发展等多方面推动我国淋巴细胞疾病诊疗高质量发展。会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纵览百年间全球血液淋巴肿瘤治疗的发展历史,剖析当前领域发展现状,萃取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最新进展,为与会专家展现血液淋巴肿瘤治疗的盛大史诗。“肿瘤瞭望”有幸在会议期间采访马军教授,再次聆听他回溯历史,展望血液淋巴肿瘤治疗的美好未来。
 
01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您分享了《血液淋巴恶性肿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现状和Best ASH》,请您盘点下血液淋巴肿瘤治疗发展历史中的光辉时刻。

马军教授:今天我们完整回顾了近百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1960年首个肿瘤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费城染色体(PH)的发现,启发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研发,开创了小分子治疗先河。靶向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的利妥昔单抗则开创了免疫化疗新纪元,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获得了70%的治愈率。我国发现的全反式维甲酸(维A酸、ATRA)和亚砷酸注射液(三氧化二砷、砒霜)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入新时代,治愈率可以达到92%以上。同时我也介绍了从血液肿瘤开始应用的单克隆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抑制剂(PD-1/L1)、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新型疗法。六十年来,血液淋巴肿瘤领域走过了的艰辛的道路,从化疗、放疗、到精准的靶向治疗、免疫细胞的治疗,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可以使像慢性髓细胞白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慢性疾病管理,同时很多的肿瘤都能达到临床治愈。这些都取决于六十年来的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和规范化治疗的发展。所以,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只有创新的肿瘤药物才能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乃至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
 
今天我们回顾了整个血液淋巴肿瘤领域的发展,包括最新的双靶点CAR-T、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疫苗等,创新药物全面开花,为我们血液肿瘤医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武器。我想,随着基因治疗、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发展,终有一天我们会攻破肿瘤总,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02
肿瘤瞭望:行医数十年,您见证了上述发展的历程,请问如今我国血液淋巴肿瘤的治疗处于怎样的水平?还有哪些亟待提升的地方?

马军教授:从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到我国筹建协和医院,开设普内科并开始收治血液肿瘤患者开始,我国血液淋巴肿瘤迄今已经发展了将近108年。从过去单一治疗到现在的综合治疗,从过去的单团队治疗到现在的多学科团队治疗(MDT),血液淋巴肿瘤进展十分迅速。曾经,白血病、淋巴瘤被称为“绝症”;如今,在双抗、ADC、CAR-T、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的飞速发展下,M3治愈率超过9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豁免化疗(chemo-free)下25年的无病生存率达到8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chemo-free下通过口服药可以获得长期生存,成功实现了慢性病化管理。经过我国一百多年血液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在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血液淋巴肿的进展非常迅速,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健康中国2030”提出要在2030年提高肿瘤治愈率15%,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不断努力,让患者活的更长、获得更高治愈率,这就是我们所有血液科医生的目标。在我五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看来,我们年轻的血液科医生应继承老一辈的宝贵财富,包括他们的道德、经验、思想、思路、科研循证,思考方法等,让一代更比一代强,进而为中国创造出更多的创新药物、创新方法。我国血液领域在这一百多年里传承了4-5代,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朴素的愿望。
 
03
肿瘤瞭望:从您的讲题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创新药物的发展为血液淋巴肿瘤治疗突破的重要作用。您认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马军教授:我国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刚刚发展十余年,大量生物制药领域的外企、国企和民企在突飞猛进,创新药也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在2005年之前除了青蒿素、亚砷酸注射液这些享誉国际的创新药物之外,并没有非常强的源头创新药物。众所周知,在首创新药领域的第一梯队是美国,每年约有10~15个首创新药;第二梯队是日本和英国,每年约有2~3个;我国处于第三梯队,每年可能不超过1个。
 
我今天在会议中也提出,影响我国家首创新药发展主要三有大因素:第一个是投入。欧美的大型跨国企业研发投入往往占收入的20~30%,甚至更高;而我国企业却往往低于10%,源头投入资金的不足则难以搞创新。第二个是缺乏源头创新。我国缺乏first-in-class,大多都是fast follow,跟着first-in-class改变结构去做me-too或me-better。随着创新药物、创新方法的不断进展,我想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必将会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在不断努力。第三个是临床研究团队。像美国MD·安德森的临床研究团队都有100个以上不同瘤种的顶级主要研究者(PI),这仅仅是一家医院,而我国真正专注血液淋巴肿瘤的同等水平研究者则不超过30个。资金的投入、源头的创新和临床研究团队的进步,这三点是我国创新药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现在,我们迎来了创新药物发展的春天,可能还需要发展10-20年才能来到秋天收获的阶段。但是我认为,我们国家一定会走创新药物的道路,只有创新药物的出现,才能让肿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只有创新,才有未来。
 
04
肿瘤瞭望:靶向和细胞治疗已在血液淋巴肿瘤中取得了重要地位,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新的药物机制、新的研究方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索?

马军教授:如今,小分子、大分子、单抗、双抗、多抗、ADC蓬勃发展,像TKI、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DK)抑制剂等靶向药已登上舞台,还有4200多个靶点仍在研发途中。我们要继续寻找新的靶点,找到致病基因和蛋白,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到治疗肿瘤的靶向药物。
 
未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进展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是肿瘤疫苗。它们除了预防肿瘤之外,也对肿瘤有治疗甚至治愈的作用,目前有包括DNA疫苗、mRNA疫苗、树突状细胞(DC)疫苗、肿瘤细胞载体的原发肿瘤疫苗等7个进展迅速。我们期待到2030年能看到大量肿瘤疫苗的出现。第二个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目前多用于治疗良性的疾病。由于单基因疾病可能会发展为肿瘤,因此基因治疗可能会在治愈肿瘤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当下靶向、免疫治疗已经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临床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肿瘤疫苗、基因治疗,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的靶点和治疗方法,将是未来抗肿瘤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未来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关键。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
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血液淋巴肿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