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第七届“江苏中青年肿瘤菁英紫金论坛”暨第三届江苏省免疫学会转转化医学分会年会免疫诊疗专场正式开讲,涵盖免疫治疗耐药机制、转化医学进展、免疫联合治疗、细胞治疗等诸多免疫治疗进展,力求取得免疫治疗最强疗效,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金陵毓秀,钟阜龙蟠,肿瘤菁英共襄免疫治疗盛举,推动江苏免疫治疗发展。
编者按:2021年9月11日,第七届“江苏中青年肿瘤菁英紫金论坛”暨第三届江苏省免疫学会转转化医学分会年会免疫诊疗专场正式开讲,涵盖免疫治疗耐药机制、转化医学进展、免疫联合治疗、细胞治疗等诸多免疫治疗进展,力求取得免疫治疗最强疗效,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金陵毓秀,钟阜龙蟠,肿瘤菁英共襄免疫治疗盛举,推动江苏免疫治疗发展。
本次大会由冯继锋教授、鲍军教授和张学光教授担任主席,沈波教授、陈凯教授和韩正祥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盛邀国内知名肿瘤学及免疫学专家莅临,为免疫治疗专场拉开帷幕。本会议由江苏省肿瘤医院何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周国仁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凌川教授担任分会场大会主席,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的讲解和讨论。
第一篇章:砥砺前行
本环节由郭凌川教授担任主席,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院教授、免疫学系副主任朱一蓓教授的引荐下,江苏省临床免疫研究所所长张学光教授指出:免疫治疗面临着如何提高免疫检查点的疗效、建立更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案和发掘疗效及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的挑战。而正性和负性共刺激信号平衡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布拉格研究(PRaG TRIALS)指出放疗会形成原位瘤苗效应,ChiCTR2100043913研究显示β-葡聚糖会使“冷”肿瘤变成“热”肿瘤,二者均是免疫联合新方向。未来,可以通过检测可溶性免疫卡控点分子表达,以建立免疫评估体系,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
在南京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副院长邹征云教授的引导下,大会主席何侠教授带来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头颈肿瘤的最新进展。PembroRad研究、JAVELIN Head&Neck 100研究在LA HNSCC中未能证实免疫联合放疗的明确获益;2020年ASCO的一项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加用放疗的研究(abs 6577)初步显示了一定疗效;当前在免疫联合大剂量顺铂加用放疗、免疫在放化疗后维持和辅助、替代西妥昔单抗联合放疗等方面有许多研究正在进行,期待未来的结果公布。另外,何教授表明在免疫联合放疗时,放疗方式与分割剂量、放疗病灶的选择、假性进展与超进展辨识、疗效评估标准、不良反应的管理均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虞永峰教授的主持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张绪超教授详细讲述了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免疫治疗耐药包括原发性、适应性和获得性三种,一般耐药机制包括肿瘤细胞本身抗原缺失、抗原呈递障碍、抗原的变化、部分信号通路突变、T细胞耗竭等。目前具体的机制仍有许多不清晰的地方,需要新的生物技术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许隽颖教授、江苏省老年医院血液肿瘤科樊卫飞教授的主持下,来自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蔡茂怀教授、盐城市中医院翟长云教授、江苏省肿瘤院钱普东教授、宝应县人民医院张智教授、镇江市人民医院于立江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杨开华教授对本环节内容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第二篇章:强强联合
本环节由马飞教授担任篇章主席,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陈妍教授的主持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吴芳教授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模型作了报告。吴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团队随访了Ⅰ期NSCLC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并对其行全外显子测序及免疫组化检测,根据基因突变和免疫指标分别建立了肿瘤突变评分(TMS)模型和免疫评分(IS)模型,可以有效指导NSCLC复发风险预测。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淋巴瘤血液内科周辉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方维佳教授带来了消化肿瘤细胞治疗进展。方教授团队对第四代CAR-GPC3 T细胞注射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开展的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初步ORR达到16%,首例患者OS达到13个月。另外还参与了针对GUCY2C靶点的CAR-T药物,以及新型CAR-T药物PM3006的应用。同时方教授也指出,目前实体瘤CAR-T治疗仍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在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周彤教授和南通市肿瘤医院呼吸肿瘤科张晓东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东台市人民医院周雪峰教授、响水县人民医院王守华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志刚教授、江苏大学马洁教授、江苏省中医院朱超林教授、张家港澳洋医院朱亚军教授就本环节的热点为题展开了讨论。
第三篇章:砥砺前行
会议的最后环节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国仁教授担任主席,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学教研室季枚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王立峰教授探讨了免疫治疗应如何发挥最大效用。一方面是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优化免疫治疗,包括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肿瘤微环境相关生物标志物和自身因素相关生物标志物。另一方面是通过免疫联合治疗扩大获益人群,包括联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其他免疫治疗等。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庄民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卢凯华教授对免疫新辅助治疗进展作了介绍。卢教授从免疫治疗的机理上回顾了免疫新辅助治疗的可能性;CheckMate 159研究、NADIM研究、CheckMate816研究、NEOSTAR研究也证实了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NSCLC的疗效,其中部分研究已经显示了明确的OS获益;PD-L1、TMB、ctDNA清除将有可能成为疗效预测指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韩亮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科胡文蔚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宜兴市人民医院周炎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芹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朱利群教授、江苏省肿瘤张治教授、中大医院无锡分院张世强教授、江苏大学赵媛媛教授对本环节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番外篇:夺金之路
此外,在陈凯教授的主持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详细讲述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夺金之路”。王教授指出在对比药物临床获益时应优选OS,次选PFS,再次选ORR。在非鳞状NSCLC中,通过对比SHR-1210-303研究、ORIENT-11研究和KEYNOTE-189研究的试验设计与结果,发现帕博利珠单抗以OS和PFS为主要终点,3年OS达到31.3%,PFS不亚于卡瑞利珠单抗和信迪力单抗。在鳞状NSCLC中,通过对比RATIONALE-307研究、ORIENT-12研究和KEYNOTE-407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同样以OS和PFS为主要终点,中国人群mOS达到17.3个月,次要终点不输替雷利珠单抗和信迪力单抗。从而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金牌地位。
会议最后,本届大会执行主席沈波教授、陈凯教授和韩正祥教授对与会专家带来的免疫治疗全局进展以及当前热点方向探讨致以感谢,指出本次会议内容设置上有基础、有临床、有前沿、有热点,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免疫治疗在实体瘤应用的方方面面,树立了免疫治疗探索的信心,为广大医生的临床和科研带来了新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