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暸望:“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2017年7月28日~30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专委会和浙江省乳腺癌检查培训指导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杭州国际乳腺癌高峰论坛(HIBCS 2017)在美丽的钱塘江畔(浙医二院滨江院区)盛大召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胡夕春教授
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接受采访,胡教授分析了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挑战,同时也介绍了复旦肿瘤医院在乳腺癌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挑战
胡夕春教授:临床上,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挑战有两个,其一是有效药物相对较少。虽然乳腺癌的可用药物与其他肿瘤相比算多的,内分泌治疗也有他莫昔芬、托瑞米芬、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CDK4/6抑制剂等等,但考虑到药物可及性,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并不多。其二是内分泌治疗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相同,也存在耐药问题,晚期患者尤为突出。
几年前,一系列临床研究发现,内分泌药物与化疗或内分泌药物之间的联合并不能给患者提供更多生存获益,因此对于HR阳性晚期乳腺癌,一般采用单药化疗或单药内分泌治疗。而现在很多证据表明,内分泌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如CDK4/6抑制剂、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内分泌治疗又多了一种选择。
然而,任何治疗手段都是双刃剑,晚期乳腺癌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与单纯化疗相比,联合用药的毒副反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而在临床中,单药卡培他滨的安全性比较好,英国有一项研究正在将单药卡培他滨与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进行头对头比较,或许会有新的证据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观察到一种现象:内分泌治疗与化疗常处于两个极端。对晚期HR阳性患者而言,或是对内分泌药物敏感,或是对化疗敏感,这将导致患者只能从对应的内分泌治疗或化疗中获益。当然,由于乳腺癌异质性(包括取材误差),治疗前并不能完全理清某一患者各肿瘤部位的分子分型,而复发转移也会造成分子分型的转化。因此,部分乳腺癌患者可能从内分泌治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三者中都获益。
面对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挑战以及化疗和内分泌治疗选择难题,临床医生需要仔细评判肿瘤因素,包括疾病分期,转移部位(脑、肝、肺、骨)等。也要考虑无病间期(DFI),即初次治疗到复发转移的时间,如果DFI≥2两年,可能更多考虑内分泌治疗;如果DFI<2年,可能存在内分泌治疗原发性耐药。
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晚期患者疾病的进展速度,结合经验和客观指标进行判断,如果现阶段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可能更多考虑化疗;如果肿瘤进展相对较慢,虽然出现内脏转移但属于“惰性”肿瘤时,可以考虑内分泌治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临床研究硕果累累
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大多数住院患者都在参加临床试验,我们一直在寻求给每一例患者增多一个治疗方案,增加一个治疗药物,也就是增多一个机会。在以前,患者可能会跟医生讨论好久要不要进入临床试验,现在则是商量参加哪个临床试验更合适。这样的变化中,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新药应用于不同分子分型的复发转移患者。
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我们正在进行T-DM1和吡咯替尼临床试验。其中2个国产T-DM1研究和一个原研药是复旦肿瘤医院牵头的,而吡咯替尼研究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牵头。在HR阳性乳腺癌领域,内分泌治疗新药CDK4/6抑制剂相关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
就我个人而言,更希望能够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取得一些突破。以前上海肿瘤领域的老专家们英文底子比较好,将国外的治疗方案翻译成中文指导临床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成立于1965年,属于国内较早的一批肿瘤内科专科,老一辈专家付出了很多。
从学习借鉴到创新发展,我们自己的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CBCSG006研究(GP vs GT)成果作为ⅠB类证据写入德国AGO指南,这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而我们也希望能够锦上添花,再进一步。因此,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一线化疗方案基础上,或许可以尝试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代吉西他滨,继续提高疗效。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英文以字母“A”开头,所以将其与顺铂的联合称为“AP”方案。我们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开展了一项比较GP和AP的临床研究,取两方案缩写字母将研究命名为“GAP”。目前GAP试验在国内进行的非常顺利,我们也在密切跟进当中。
英文“GAP”一词具两重含义,一方面希望能够改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欠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希望让中国临床试验走出国门。期待GAP研究能够得到新结果,锦上添花,再创辉煌。同时,我们中心也致力于国产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非常欢迎国内自主原创新药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专家简介
胡夕春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上海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常委等。
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rkers、Journal of Bone Oncology、《中华乳腺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和《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目前已在包括Lancet Oncol和JCO在内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160多篇。曾主编《肿瘤内科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等专著,获得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